1.標題有”濫用名詞” 之弊,不得已而用之,不足取效。 2.數學系刊,爲同學的園地,我主張全由同學自己來耕耘,不勞老師越徂代庖。 3.要了解數學教育是什麼一回事,必要條件是閱讀一點有關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.的言論,否則,一涉及問題,就分識者有隔靴搔癢,啼笑皆非之感。 4.既然進了師大數學系,對數學教育一些Common notion,有了解的必要,否則作”經師 ” 尚嫌不足,遑論為”人師”。 5.教數學的目的,絕不是把學生變爲一本數學辭典,而是教學生會思想,有判斷能力。培養學生的”Sound judgement “是隨時随地應該注意的。 6.我所想像的中學” 新數學”是利用簡易的集合概念,在適當的情况下,把算術代數幾何,貫穿在一起,拋棄那些與正代數學無關的教材,代換一些急切需要而能爲中學生所接受的教材。 7.樊畿先生說,三把椅子與三把椅子所成的集合,是用不著要小孩子去分辨的,胡世楨先生在其所著的Elements of modern algebra一書中寫明:” On 1ogical grounds,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object x and the set {x}.However, as a matter of notational convenience, we will freguently use the same sys bol x for an object x and the singleton {x} which consists of this object x.目前,有些人把數學中很多的”trivial cases”當作重要問題來大作文章,看了樊,胡兩先生的意見,似乎應當知所警惕,如果要認為這兩先生的意見還不足為法的話,我想這人不是狂妄,便是無知,”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。” 8.如果一個數學教師,看懂了SMSG教材,又了解一點美國國情,就必能欣賞SMSG的優點,再用一點思想,配合我國國情,來謙虛的從事數學研究工作,對我們數學教育改革之推行 ,必大有裨益,而造福下一代了。 9.數學雖爲演繹科學,但對初學而言,仍得儘量採用直觀與歸納,中外學者,其所以主張, 初學幾何,應以實驗入手,其故在此,項武義先生曾說:”……名詞之意義,有賴於直觀,……加一些老教材中的”實驗幾何” ,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些幾何觀念。” 可惜有些人總認為凡是容易的教材都是無聊的,對取材問題,茫然無知,還要自以為是,這是數學教育改革中最大絆脚石。 10.自卑感表現於外,往往是惺惺作態,時下青年流行著 ” 蓋 “。我不知道是否有自卑的因 素。我想,若不是為了” 輕鬆愉快” ,還以少” 蓋” 為妙。 11.Continuous最需有用,既名”不連續集”,就算是Improper ,應該少寫,惟望同學,有以思之,” 學而不恩則罔” 也。